環境影響評價的過程包括一系列的步驟,這些步驟按順序進行。在實際工作中,環評公司的工作過程可以不同,而且各步驟的順序也可變化。
一種理想的環境影響評價過程,應該能夠滿足以下條件:
一、基本上適應所有可能對環境造成顯著影響的項目,并能夠對所有可能的顯著影響做出識別和評估;
二、對各種替代方案(包括項目不建設或地區不開發的情況)、管理技術、減緩措施進行比較;
三、生成清楚的環境影響報告書(EIS),以使專家和非專家都能了解可能影響的特征及其重要性;
四、包括廣泛的公眾參與和嚴格的行政審查程序;
五、及時、清晰的結論,以便為決策提供信息。
如何用環評參與宏觀調控
1、 措施堅決 全國各地實行環境影響評價"一票否決",凡是違反環境影響評價的規劃不予審批,凡是不符合環境影響評價要求的建設項目不得實施。
2、 機制創新 積極建立完善規劃環評與項目環評聯動機制,
2009年9月26日,國務院印發《通知》,要求各地做好本區域的產業規劃環評工作。未開展區域產業規劃環評、規劃環評未通過審查的、規劃發生重大調整或者修編而未經重新或者補充環境影響評價和審查的,一律不予受理和審批區域內產能過剩、重復建設行業建設項目環評文件。
3、 2009年環評管理的新措施
分批審查減少程序對不同項目采取不同審查程序,及時召開專題會、常務會,進行審議。
便民高效縮短時間項目受理時間從原來的5天縮短為2天,項目審批會議的次數由原來每月一次調整為每月兩次,有些項目隨到隨批,為保增長做好有效服務。
分類評估簡化流程在確保環評質量的前提下,按項目的環境影響大小,實行分類評估、分類審查、分類確定時限,對"兩高一資"項目嚴格執行環評制度,從源頭上控制其過快增長,而對其他的環境影響相對較小的項目簡化項目評流程。
4、 嚴格遵守"四個不批、三個嚴格"原則
國家對不符合環保法律的建設項目設置了"防火墻"。"四個不批",是指國家明令淘汰、禁止建設不符合產業政策的一律不批;環境污染重,產品質量低,能耗、物耗消耗高,特別是污染物排放不能達標的項目一律不批;環境質量不能滿足環境功能要求的,盡管項目經濟效益好,但是當地的環境質量已經不能滿足環境功能要求的,已經設有總量指標的項目一律不批;建設項目如果位于自然保護區、核心區、緩沖區的項目一律不批。
"三個嚴格",是指嚴格限制涉及到飲用水水源保護區、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以及重要生態功能區的項目;嚴格控制高耗能,就是產業開發中能耗、物耗、污染物排放量大的項目審批,并且要堅決杜絕已被淘汰的項目以所謂技術改造、拉動內需為名義上項目;嚴格按照總量控制的要求,把污染物排放總量作為區域、行業、企業發展的約束條件。